佛学小常识 | 三殊胜
发布时间: 2019-11-24 08:06:00 关键词: 三殊胜


学佛后,不论是听课、念经、磕头,常常被提醒“记得要以三殊胜摄持啊。”三殊胜,像一个善法的“功率放大器”,又像是“善根保护箱”,能够保护我们不被烦恼伤害,在解脱路上走得稳健、长远。这么殊胜的法宝,它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该如何行持?如何更好地与繁忙的日常生活结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1、什么是三殊胜?

行持一切善法要以三殊胜来摄持,这样行善的功德才能日日增上,直至成佛永不灭失。三殊胜指的是加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后行回向殊胜。

(1)加行发心殊胜

修法前先端正自己的发心,放弃贪嗔痴等妄念,在相续中真正生起为了所有六道众生得到解脱、最终成就佛果而修行的想法,也就是菩提心,这是加行发心殊胜。

发心后开始修法,修法会很圆满。正确的发心会像铁钩钩着草垛一样,提摄住我们的善根,使它不至于在肆虐的业风中溃散零落。

(2)正行无缘殊胜

正行无缘殊胜,指修持佛法时善根不被外缘毁坏。用空性智慧摄持,对许多人来说是困难的。但如果在修持佛法时,将修法的人、所修的法以及修法的过程等本性观想为空,显现如梦如幻,能生起这样的见解,也可算是一种正行无缘。如果暂时做不到这样,也要在修法时尽量放下执著,心不外散。

(3)后行回向殊胜

后行回向殊胜,就是修法结束后,将所有功德回向给六道轮回一切众生,这能使善根与日俱增,无以穷尽。佛经中把这种回向比喻成把一滴水融入大海,只要海不枯竭,这滴水就不会干。从现在起直到究竟成佛,哪怕你因此善根而享尽人天福报,这个善根也不会用尽;不仅不会用尽,它还将在你成佛的漫长过程中一直发挥作用。

2、三殊胜,殊胜在哪?

(1)善根的“保险箱”

有四种心念或行为会使我们的修行失去其本应有的价值:嗔怒、夸耀、懊悔和不回向功德给一切众生。

嗔怒

经论上说,一念嗔心,能摧毁一千大劫里上供下施积累的福德善根【《入菩萨行论》:“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现代社会生活节奏非常快,人们好像都不太有耐心,如果事情没有按期待的样子发展,便爱发急。修行过程中,往往要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因缘也并不总像期望的那样圆满,如果总是顺着自己的习气,恐怕嗔恼的时候会很多,我们可有足够的福德善根供摧毁?

夸耀

第二种过患是夸耀。堪布阿琼仁波切在他的大圆满前行讲义里说:“有些人只是办了一件微乎其微的善事,就在走路的人前坐着讲,在骑马的人前站着讲。”想象一下那是多么滑稽的一幕:挡在路上非不让人走,要跟人家说自己的功德。这种夸耀的风气如今应该比阿琼仁波切那个年代更盛了吧。

懊悔

第三种过患是懊悔。悔总是和疑相提并论。对修持佛法的功德心存疑虑,就会数数生起后悔之心。比如,你可能会在上供下施之后时不时冒出这样的念头:“那个东西要是没有供养或布施掉就好了!”这是因为你怀疑那次供养或布施真有那么大的意义。或者有时候你会想:“要是没有花那么多精力学佛就好了,为了学佛放弃了很多挣钱、发展事业的机会,现在才这样不如意!”诸如此类的懊悔之心,究其根源都是对佛法修行能带来的利益心存怀疑。

不回向功德给一切众生

第四种过患是不回向功德给一切众生。有人觉得如果把功德都回向给众生了,自己不就没有功德了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把功德回向众生,众生也包括你,你怎么就会没有功德了呢?功德不回向众生当然也不会消失,只不过这种善业果报享用一次就穷尽了。

有时候人们倒不是因为舍不得功德,只是忘了回向,毕竟回向与我们习惯的行为模式太不一样了,好比随时都得想着把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贡献出来,与所有人分享。

没有三殊胜摄持,嗔怒、夸耀、懊悔和不回向功德给一切众生,这四者当中任何一个都能损耗我们的善根。

(2)成佛的必经之路

大乘显密的一切实修法都超不出三殊胜的范畴。想成就圆满佛果,三殊胜缺一不可,有三殊胜则足矣。晋美林巴尊者也说过,三殊胜法是解脱道路上必须的法和条件。

3、只能分成早中晚吗?

有些人经常手不离念珠,口不离经咒,一有时间还会去转绕佛塔,这很好,但不知道你们在念经、转塔前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发心,是不是用菩提心来摄持?在一天的修法结束时,有没有回向功德?

修法、听课,都要用菩提心来摄持善因,这样才能最终成就佛果,饶益众生。如果三殊胜的修习方法很熟练,还可以同时观想这一切都如梦如幻、没有自性,并安住在这种体会中,会更好。做不到用三殊胜摄持,可以先试着时刻用菩提心来摄持自己,并逐渐稳固这样的发心。

有的居士以为三殊胜是早上好好发心,念经时好好修正行,睡觉前再回向。这不一定,做善法随时都要回向,同时要有菩提心。三殊胜只是一个顺序,随时要记住,并不是分成早中晚。

4、一个实用的小窍门

如果尚不熟悉三殊胜的修持,不能在平时做事时总记得以三殊胜来摄持(当然这是很常见的情况,比如你不会每做一件事都在开始时按一下暂停键——稍等一下,我先发个菩提心:为一切众生究竟成佛而洗这个碗、出这个门等等),那么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在每天早上发心:愿我今天做的一切都能利于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觉悟实相。然后,我们认真地去做每一件事。晚上睡觉前做回向:我今天所做一切善法的功德都回向给众生,愿他们因为我的所作所为而得到真实利益。

当然,能随时以三殊胜摄持自己的言行,那是最好不过。

注:本文根据希阿荣博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第一章 佛法修持的基础 

《寂静之道》第二部 修行纲要 三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