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插画 / 喆
离缚所缚因,若有余解脱,
彼都无所生,故不名解脱。
—《中观四百论》—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宣讲了苦、集、灭、道四谛, 首先宣说的就是苦谛。
苦,生命的一切经历都不离痛苦的本质;
集,痛苦的成因;
灭,痛苦是可以止息的;
道,止息痛苦的方法。
四圣谛解释了什么是轮回、轮回的产生、是否能够结束轮回(即解脱)、以及如何解脱。
四谛的关系
在四谛中,集是因,苦是果;道是因,灭是果,但佛陀在宣讲这两对因果时,先讲果再讲因。因为在实际修行中,是按苦、集、灭、道的顺序,而不是按因果的顺序来修的。
你先要认识到六道轮回中所有生命的生存状态都具有苦的特质,这个“苦”不仅包括粗大剧烈的痛苦、伤害,也包括细微的不适、不如意等等。当你对苦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正确认识,远离痛苦就成为一股强烈的意愿,它让你迫切地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生命中无所不在的缺憾——苦。只有在你真正明白苦的成因后,才会知道原来苦是有可能终结的。于是,你通过各种途径远离痛苦、趣向安乐。修行中很多旨在去除痛苦根源的方法本身看上去也很苦,所以如果没有巨大的信心,相信只要去除根源痛苦就会消失,如果没有冷静理性的分析判断支持这种信心,我们恐怕很难在寻求解脱的道路上坚持下去。这也就是佛陀为什么要先讲灭再讲道的原因。
苦谛
“苦”:即逼恼,所有让我们觉得不适的状态,都称之为苦谛。
佛法教导的四圣谛,谛即真理、事实,第一圣谛——苦谛,就是苦的事实。
日常生活里让人不如意、不开心、痛苦、烦恼的因缘那样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非在愁中即在病中。但是,人们总是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认为谈论苦是悲观消极或不吉祥的。痛苦是轮回生命的常态, 如果对痛苦没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就不会有动力寻求解脱。
为什么大多数所谓学佛者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想解脱?因为大家在心底不认为轮回真的那么苦。解脱之道始于对苦的正确认识,不从正确认识痛苦着手,脱离轮回几乎不可能。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无论贫富强弱,所有人都无可避免要经历这八种痛苦。各种各样粗大的、细微的、强烈的、温和的痛苦伴随着我们短暂的一生,你也可以把它们称为压抑、孤独、怨恨、哀愁、恐惧、贫穷……这些东西无论我们现在做得好或不好都会出现在生命中。
身处痛苦中,应该了知自己在痛苦中。痛苦就是痛苦,不要把它误解成别的。
集谛
“集”:即招聚,我们依靠烦恼和业就会招聚生死轮回的苦,称集谛。
我们经历的苦源自烦恼和业。
什么是烦恼?人常说“ 烦恼众生”,可见轮回众生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无不是烦恼。
烦恼中有十个叫作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无量无边的烦恼由无明而来。
业是指过去的行为。从长远来说会带来快乐的行为,称为善业;长远来看会带来痛苦的行为,称为恶业。行为的后果不仅要看眼前,更重要是看长远的影响。比如贪婪会让人暂时感到满足,但长期来看,贪婪带来的是永无止境的不满足感和不安全感,内心难得安宁。再比如,修行过程中我们毫无疑问是要吃苦、受委屈的,但这长远来说有助于解脱轮回的痛苦。
灭谛
“灭”:灭除苦因和苦果后,真正具有的解脱安乐状态,称为灭谛。
错误的认识可以纠正过来,因而错误的行为是有可能改变和停止的。既然改变了错误的行为,痛苦就有可能结束,不仅是单个的痛苦,还包括轮回中所有粗大、微细、各式各样的苦。
轮回的苦消失了,限制不再,这种状态称为解脱、寂灭或涅槃。
要真正止息痛苦,只能从破除我执入手。无我是佛教最独特也是最深奥的见解。能听闻到无我法门是值得庆幸的,对真正寻求解脱的人来说,仅在理论上理解无我还不够,要彻底解脱痛苦必须证悟无我。
道谛
“道”:即道路,我们以正确的修持,灭除“苦”与“集”,最终达到“灭”,这种能通往解脱的方法,称为道谛。
什么样的方法能帮助我们远离痛苦烦恼?具体的方法要依各人根机而定,没有一刀切、放之四海皆准的固定套路。就大多数人的根机而言,把贪婪、嗔恨等作为需要断除的对象,以不净观等方法加以对治,是更具有可操作性的。
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佛法,增进对空性的了解后,可以逐渐把贪婪、嗔恨等作为净化的对象,以观修空性等方便法门摄持,了达烦恼的本性为空,从而息灭痛苦。
修行最好按照次第一步一步来,除非是罕见的上根利智,否则一开始就说不用对治贪嗔痴,只要知道它们是空性的就可以,这对初学者不会有很大的帮助,反而可能误导他们,让人以为不用持戒、不用实修就可以解脱烦恼。
注:本文根据希阿荣博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
《寂静之道》第一部 四法印
《生命这出戏》第一章 生命这出戏
《透过佛法看世界》辑三 因果苦乐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第一章 佛法修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