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小常识 | 出家
发布时间: 2019-11-10 00:31:45 关键词: 出家


古德说:“出家是大丈夫的事,不是将军宰相所能做得到的。”将军可以凭武功平定贼寇的祸乱,宰相可以凭文才学识治理政务,使国家太平。凡天下的大事,全都掌握在将相手里,然而先德却说出家不是他们所能做得到的,可知出家并不是简单容易的事。《本缘经》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但现在一般人却认为出家是消极避世,逃避责任,这是因为我们并不了解什么是出家。

1、出家的定义

《佛说四十二章经》里说:“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沙门即通常所说的出家人,这一句经文对出家人的概念做了简要定义。沙门是梵语,意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2、出家的不同层次

“家”可以理解为心住之处,心的牵绊、滞着所在,“出家”便是出离执着。执着从粗大到细微,很多层次,故而出家也由表及里、由浅至深有很多层次。

(1)出欲爱家

出家,首先出的是欲爱家,出离对广义欲爱的贪执。欲是想要,爱是贪著。仔细想来,人们世俗生活的一切无不是在得失、称毁、利害、亲怨之间趋避取舍,都不出爱和欲的范畴,而对亲人、家庭的顾恋是欲爱最突出的表现,大多数人一辈子的精力和心思都是用在为自己和身边的亲人奔波辛劳、筹划算计上了,永远没有停歇、满足的时候。所以佛陀说“辞亲出家”,辞别自已最粗大的执着,远离最容易让自己产生贪、嗔、 耽著、邪见的对境,也就是亲友、财产及社会活动、交往的圈子。

出家人剃除须发、穿着僧衣的形象,既是提醒,也是保护。一方面提醒自己不贪求名利,不贡高我慢;另一方面,别人一看,知道你是出家求道的人,一般也就不会故意滋扰,动摇妨碍你的道心了。对于没有证悟实相的普通人来说,剃度、受戒、远离愦闹、至寂静处、思维法义、善自守持戒律……出家的这些形式和内容,都是必要的。这是最基本层次的出家。

(2)“识心达本”是更高层次的出家

“识心”指了知心外无法, 一切都是心识前的显现。“达本”指了知心性无实。用佛法的名词说,就是悟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这是出离更细微的执着, 也是更高层次的出家。

(3)“解无为法”是再进一步的出家

“解无为法”,了知实相、现象不一不异,证圆成实性,心无所住,一无所执,是再进一步的出家。

由此可知,已经证悟诸法实相的人,即使示现在家形象, 也是在家出家,不着五欲,心无挂碍,但这是成就者的境界, 普通人做不到,还是老老实实从最基础的做起为妥。

3、关于出家的几个热门问题

问题一:那些抛家舍业出家的人,妻儿父母都不要了,这不是逃避社会责任吗?

答: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是他私人的事。当然,出家的话,有可能影响到家人,所以要尽量与家人沟通,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是最好的。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私人生活。如果别人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与己不同,我们即使不能理解,至少应该尊重,给他人也给自己留一点儿空间和尊严。

社会责任是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福祉做贡献。物质生产当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而教育、教化、精神探索、心灵共建也是社会进步和民众福祉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清净的出家修行的人,专心致力于精神修持,便是在以他自己的方式为世界的和谐、众生的安乐做贡献和体现生命的价值。发展经济、创造财富,最终不就是为了让人们都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得其乐,各得其所吗?

问题二: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佛教出家人自然就不能结婚生子,这个矛盾该如何解释?

答:是不是真有这样的矛盾存在呢?佛教不强制要求所有信众都出家,佛陀的四众弟子既包括出家众,也包括在家众。尤其现在,在家学佛的人很多,除佛弟子的身份外,他们同时还是子女、父母、兄弟姐妹,以及职员、商人等等,可以说遍布各行各业。他们把佛陀的教法应用到生活中,为家庭和社会的建设贡献积极的力量。

具体到个人,是否出家,是否结婚生子,都要看因缘。没出家的人,不结婚、不生子的也很多,结婚生子后再出家的人也有。其实没有纯粹偶然的事情。很多事,看似偶然,实际前因早就在那儿,只是伏笔千里,你看不出来罢了。有的人有出家的因缘,因缘成熟,他就出家了,其他人拦也是拦不住的。有的人没有子女缘,跟他信什么没关系。

问题三:如果大家都去修行,那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谁还来生产?社会还如何按照我们常态理解的去进步?

答:佛教修行有出家、在家两种。佛教讲因缘,出家有出家的因缘,不是所有人都具足出家的因缘,所以佛教不会要求所有人都出家。事实上,也不会出现所有人都出家的情况。佛教传入中国近两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全民出家修行的时期,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就更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了,因此你不用担心。

在家居士可以在修行的同时兼顾自己的社会、家庭角色。如果一个社会里大多数成员都相信因果、去恶行善、有精神信仰,那么社会会更加和谐。

在有佛教信仰传统的地区,社会并没有因为民众信佛而停止向前发展。我们甚至可以说,在这些地区,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因为佛法的熏陶,人们少欲知足、尊重生命、爱惜资源和环境,不会为了满足自己无止境的物欲需求而过度开发,不为自身和其他众生的将来考虑。

注:本文根据希阿荣博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

《透过佛法看世界》 辑二 个人修行与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