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梵语称六波罗蜜,意为“渡到彼岸”。
发菩提心之后,我们还是会自私、愚昧。没有关系,每个人都会这样。从生起菩提心到圆满证悟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种有力的方法摄持自己的言行,以帮助实现愿望,这便是行菩提心。
大乘菩萨所有的行为,可以归摄为这六波罗蜜多。
➊ 布 施
不是因为你是佛教徒,不对弱者表示同情便觉得很没面子,你才去布施。出于宗教或哲学的动机去行善,是不符合佛陀教法的。
布施的精髓是舍弃贪执。把自己不要或不看重的东西送出去,不论东西本身贵重与否,都不算清净的布施。
我们通过布施来破除自己的贪爱和执着,所以并不存在施惠于人这回事,也就没有必要居高临下、沾沾自喜,或为布施的结果牵肠挂肚。
布施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给予。如果别人需要的东西,我们有,就给他。为了布施而刻意去争取、去积累财物,布施本身便成为一种执着,显然与布施的精神相违背。
对已拥有的,随时能放弃,对未拥有的,不再贪求,内心满足,这便是最好的布施。
上面讲的主要是财物布施,但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法布施和无畏施。
➋ 持 戒
戒律常被人误解为束缚。把自己五花大绑,困在条条框框之中动弹不得,这只是跟自己过意不去,佛教徒的持戒不会这样生硬无趣。
戒律指适当的行为,持戒是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其目的是不伤害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
留意观察言行,我们会发现自己总是在错误的时间、地点做错误的事,像一只闯进瓷器店的大象,把周围弄得一团糟,自己也满身是伤。佛陀慈悲地教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协调起来,不再因为笨拙而受苦。
看见我们装模作样、自欺欺人而又总是弄巧成拙的情景,诸佛菩萨都会发笑。所以,持明无畏洲说:“持戒就是所作所为别再让诸佛菩萨发笑了,不然在他们面前该多么难为情。”
➌ 忍 辱
从修行的角度看,忍辱指遇到情况不急于做出反应,不急于逃避不安、寻找安慰,而是放慢整个事情的节奏,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去观察和感受,让自己可以看清事情的原貌,而不是被冲动牵着鼻子走。这有时也被称为寡欲或甘于寂寞。
行为精准意味着我们须保持正念,不轻易对状况下评断、做反弹,这正是忍辱的要义。
任何情况都能适应,任何可能性都会被接受,大乘修行者的内心始终是开放的。没有趋避,所以没有恐惧,也不会不耐烦。他的心太柔韧、开阔,可以无忧无惧地包容一切。修忍辱波罗蜜的行者就像大地,因为有承载万物的能力,才匍匐在万物的脚下。
➍ 精 进
通过布施,我们学习放下贪著;执着减轻,行为便不那么容易造成伤害,这是持戒;不容易起嗔恚心,这是忍辱。生活中由此而来的变化令人欢欣鼓舞,于是我们的六度之行进入一个新阶段:欢喜、持续修行的阶段。
精进不是因为必须而勤奋去做事。我们对自己的创造力,对自己的变化充满了兴趣,因而想知道更多。如果生活过于繁复,妨碍了这种求知,我们便欢欢喜喜地让生活简单。如果这种求知需要一辈子,我们便一辈子欢欢喜喜地走在求知之路上,不因为旅途艰辛漫长、看不到终点也似乎没有终点而着急、沮丧,这就是精进。
➎ 禅 定
禅定是指舍弃散乱。
一般未经过禅修训练的人很难把握自己的心念,总会不由自主地攀缘外境。没有定力而企图在喧闹之中不散乱,几乎是不可能的。对初学者而言,寂静处远离诱惑和嘈杂,是帮助生起禅定的理想环境。前辈的修行者们也一再赞叹寂静之地的殊胜功德。
如果能安住,能不离清醒的觉知,则一切行动都可以是禅定。
➏ 智 慧
佛法中所说的智慧是空性智慧,不是指世间为人处世的聪明灵巧。
般若空性超越文字,从感受上来说,它比较接近于内心的极度开放状态,清明、辽阔、不固执、不僵化、不拒绝、不期求、不留恋。一切皆有可能。
以开放、清明的心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你将体会到无所不在的空性。
证悟空性与生起大悲心是同时的,生起大悲心与断除恶行是同时的。“一悟便休”,休的是妄想,不是菩萨的六度万行。真正悟道了,处世待人,和光同尘,见地比虚空高,但取舍因果比粉尘细。
素材来源:
■《次第花开》第三部 走出修行的误区
第三章 菩提心-二、愿行菩提心
■《寂静之道》第二部 修行纲要-行菩提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