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力

造业的大小,取决于所依身、对境、意乐、加行、所做事等多方面的因素,每一因素都有许多的差别,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就决定着此业感果能力的大小。
比如观察行持布施的善行,其福德力有多大,将来会产生多大的安乐果报,这就要分析布施所依的身如何?布施的对境是谁?布施的意乐如何?布施的事物如何?布施的加行如何?……每一方面对于布施所生福德力的大小都有影响。
以下分别解释决定业力大小的几个方面。
1
所依身 ✦
所依就是造业者的身份。
《宝蕴经》云:
✦
“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
✦
✦
出家菩萨与在家菩萨供养时发菩提心和所对的福田方面均无任何差异,在所供物方面,出家菩萨远不如在家菩萨,但前者所得的福报竟然远胜后者。为何感果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只能归结到前者具足出家律仪而后者不具,可见依具戒之身造业,感果力大。
无律仪之身与有律仪之身、同是有律仪之身,具沙弥律仪、具比丘律仪、具菩萨戒律仪及具三昧耶戒律仪,同样造一善业,但感果的势力后后胜于前前。
堪布阿琼说,对于杀死一只虱子,一般的在家人只犯一个杀生的罪业;菩萨犯下的不仅是杀生罪,也会犯下杀母亲的罪业,但此处并不会成为无间罪,因为所杀对境不是今世的生身母亲;而密宗行者在杀生和杀母的基础上,还有杀本尊的罪业。
可见,与前前相比,后后的罪业越来越重。
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戒律,即使杀一个小小的虫子,从三乘戒律来讲都有不一样的罪业。如果不明白这些道理,行持善法会大打折扣,对修行获得进步也有影响。
2
对境 ✦
因对境不同导致业的轻重有所差别。
如果以严厉对境造善恶业,即使意乐不猛厉,只要略作损益,就会产生大罪业或大福德。
严厉对境包括福田、恩田和悲田,其中依靠三宝福田,行十善业和十不善业,功过更大。
经中说,将十方众生关在牢狱中的罪业,不如扭过头来不愿看菩萨一眼的罪业大。相反,以欢喜心看菩萨一眼的功德,远远大于善待一般众生的功德。特别是在金刚乘中,上师是三宝总集的本体,而上师的恩德超胜诸佛,所以依靠上师积善造罪,功过尤其显著。对于父母等恩田,对自己有恩有惠者,进行饶益和加害,功德和过患更大。再者,依靠病人和苦难者等悲田行善作恶,功过更重。
如果造业的对境范围广大,业力就大。
比如作家著书立说传播某种思想,或具有权势者做出一个决策等,由于受众广大,业的增长广大性就很大。再比如以杀伤力极强的武器可以瞬间造成大面积杀伤,或在屠宰场中,使用现代化机械设备,一按电钮便屠杀上百只牛羊,这些都是属于对境众多而导致杀业严重。
3
意乐 ✦
同造一业,有情相续的意乐有无量的差别。
从发心的动机来看,有求现世安乐、后世人天安乐、小乘声缘果、菩萨果乃至佛果的差别;从所缘的对象来看,有为自己发心与为他人发心的不同,在为人发心方面,又有为一人、一家、一国、全人类、六道众生乃至整个法界的差别;从发心的力度来看,有猛厉与松缓、恒常与短暂等的差别。而意乐愈深愈广愈强,则由其所引发的业感果之力也愈大。
如是比量可知,在一切发心之中,以利益一切众生志求成佛的菩提心为极殊胜。《宝蕴经》说:如果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有情各各都兴建大如须弥山的佛塔,对于诸塔,复经微尘数的大劫,用一切可供养之物承事供养,但比起一位菩萨不离一切智心(菩提心)散一朵花,后者所得福德远胜过前者。
又造业时如果具有欢喜心、踊跃心,就会导致业力加倍增长,比如心里对杀生这件事兴奋不已、欢喜雀跃,就会导致杀业异常严重。
又造业时如果烦恼心或无烦恼心猛厉持久,那么业力就很大。比如对怨结很深的仇敌,心中恨不得将他千刀万剐,像这样以猛利嗔心而行杀,杀业极重。或者赈灾时,生起强烈愿望,宁可节衣缩食,也要救济灾民,像这样以猛利无贪善心来赈灾,福业极重。
在诸多烦恼中,尤以嗔心的业力为强。
如《入行论》云:
千劫所积集,供养善逝等,
所有诸善行,一嗔皆能坏。
千劫以来所修集的布施、供养佛陀等所有善行的功德,仅仅生起一次嗔恚就可将它完全摧坏。《入中论》则说嗔心摧毁百劫福德。此处的区别是:如果上位发心菩萨对下位的发心菩萨生起嗔心,那就摧毁百劫功德;如果下位发心菩萨对上位发心菩萨生起嗔心,则摧毁千劫功德。两者并没有矛盾。
4
事物 ✦
因事物方面导致业力重大,比如:在布施有情之中,正法布施超胜于财物布施,而对佛的供养之中,正行修法的供养超胜于财物供养。这里只是略举一例,其余可以类推。
除布施之外,其它比如:别解脱戒、禅定戒、无漏戒中,以无漏戒最为殊胜;三种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思择法忍中,以思择法忍中的无生法忍最为殊胜;一切精进之中,以对大乘法的闻思修发起精进最为殊胜。
或者在造恶方面,一切诽谤中,以诽谤正法、上师最为严重等等。
认识了“由事物门故业力重大”的道理之后,在行善方面,应当励力修集最根本、最殊胜的善法。由此,我们将成为主尊、成为最殊胜。
总之,一切法中,圣法是最上、第一、极为稀有的,所以对圣法做十法行,超过其他世间善法的功德。
5
加行 ✦
如果所造业之加行让对境数数生起欢喜或痛苦,就会导致业重。比如同样是杀生,千刀万剐就会比一刀致命的业力重,因为前者手段残忍,导致生命遭受了剧烈痛苦。
6
串习 ✦
此外,如果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修习,或者多次修习善业或恶业,就会导致业力强大。比如:一位职业屠夫尽其一生都在串习杀生,导致杀业极重;或者一位闭关修行者,昼夜精进修善,导致善业力极强,迅速圆满资粮。
众生造业,都由多生累劫的习气推动,在哪方面的串习时间长、次数多,以其深重的串习力,哪方面造业感果的力量自然就会变得强大。所以,想要善业力大、感果迅速,就必须每日策励精勤,常行善法,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7
无对治 ✦
如果在造业后没有现起对治,业就会不断增长广大。比如:造恶后没有及时以四力忏悔,行善后没有被邪见、嗔恚、后悔心等摧毁,在无对治的情况下善恶业就重。
8
业的自性 ✦
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还提到,从业的自性而言,也有轻重的差别。
例如十恶业中,身语七支,也就是杀生、不与取、欲邪行、妄语、两舌、恶语、绮语这七种罪业,前者比后者严重。
在意三支方面,贪、嗔、邪见三者,后者比前者严重。从破坏善根的角度来看,贪欲不如嗔恚一念可以摧毁多劫所修持戒修福等善根;嗔恚与邪见相比,以邪见毁谤业果等,可以失毁一切戒律,即使行善也不能趣入解脱道,造罪也没有忏悔的对境。
从善业来讲,相比于施性,戒性更为殊胜;相比于戒性,修性更为殊胜;相比于听闻性,思维更为殊胜。以三乘戒律来说,小乘戒为了离欲,主要是调伏贪心;大乘菩萨戒为了利他,主要是调伏嗔心;密乘戒为了安住于智慧,主要是调伏无明。以后后更为了义、根本,对治力更强,因此后后戒的自性更为深重。
以上都是就自性而判别业的轻重。
业的轻重之理,其实也是在说明业的增上广大性,对此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一对照上面的条件,反思自己以前是否造过严重的恶业,有没有以善法加以对治。如果造过严重的恶业,一定要及时加以忏悔,以后谨小慎微,再也不造这样的恶业。
整理自
次第花开网站-资料